话说清明----怀念祖先 亲近自然-------胡晓叶

网站首页    教育教学    话说清明----怀念祖先 亲近自然-------胡晓叶

话说清明----怀念祖先 亲近自然

胡晓叶

清明,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 。旧称三月节,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。因为2006年阴历有个闰七月,接下来2007年、2008年连续两年清明都出现在 阴历的二月,阳历的时间只差一天。2009 的清明又是在阴历的三月初九(阳历的44)。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, 这便是古书.上所谓斗建。《淮南子天文》 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,北斗星指子则为冬至,冬至后105天,北斗星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古人以为,万物到了这个时期,都洁齐清明"(《孝经纬》),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。

清明本是农事节气,四川农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时令谚语和农事谚语。如:“清明要明,谷 雨要淋。”“清明前后场雨,胜似秀才中了举 ”“清明、谷雨紧相连,浸种、耕田莫迟延。”“清明播谷,小满栽秧。”“清明前,好种棉,清明后,好种豆。”“清明种棉多结桃。”“清明种棉花,秋后大把抓。”“清明种瓜,车装船拉 ”“清明种菜, 有吃有卖。”“雨水清明紧相连,植树季节在眼前等等。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?这和中国古代三月.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上巳和寒食是分不开的。

上已,指三月上旬巳日。古人用干支纪日。所谓上已就是上旬的日。然而十个地支的排列随甲子变动,有的月份只有上已和下。如果出现此种情况,上已节就可能拖得很晚。因此,魏晋以后,普遍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。

清明节也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,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-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,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,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。十九年后,重耳做了晋文公,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,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-天定为寒食节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柳树为清明柳,并晓谕天下,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”。

于是,清明节被赋予了一些意义:

1.怀念祖先:清明节缅怀祖先,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亲近的已逝亲人,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。缅怀的意义应该成为一种民族风俗,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。

2.亲近大自然: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大自然生机勃发。古人以植树扩大自然的生机,古有柳留春的习俗;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,到自然中去,拥抱大自然、亲近大自然。

同时,清明节历史悠久,也出现了风俗习惯。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,春秋二祭,古已有之。据现代人类学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,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,二是祖先信仰。敬天法祖”信念自古延续,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清明节的一种固定的风俗。

清明时节,吐故纳新,生气始盛,气温升高,春暖花开,万物皆洁齐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。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(春游) 行清(墓祭) 的好时段。清明节将节气日与 民俗节日融为一-体,是天时与人时的,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。经历史发展演变,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节的习俗,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,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 

 

2021年4月6日 15:39
浏览量:0
收藏